电视和网络平台上的各类热播剧一直在“狂飙”着。想要挑选特定时段内的“头部剧”和“准头部剧”不难,难在如愿——众人共同之愿。众人共同之愿是什么?当然是那些能成为“国民剧”,至少是能达到国民普遍热议度的剧集。《狂飙》已播完这么多天了,那天我去物业办事,物业大姐一面打开名册核对我的信息,一面还没忘了跟我开逗:“高启强这两天怎么样了?”(我的名字和剧中贾冰饰演的角色同名)……这就是达到国民热议度的剧集能带给普通观众的欢乐。它源自作品,却又能脱离作品,与生活合流,派生出我们日常的谐趣。《狂飙》掀起的热浪带给大家意外,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。大背景里除了剧集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还有着疫情解封后大家的宣泄和释放,促使这一效应还在无限延伸,比如短视频和自媒体上的“张颂文热”,再比如张译主演的另一部悬疑剧《他是谁》所引发的关注。《他是谁》的剧情也带有一定年代感,以至于剧集开篇大家看到“砖”形“大哥大”还有些不太适应,以为是近年网上卖的仿品玩具。后来又出现传呼机,刑警议论案情反复提及“八几年”,这才明白编剧和导演这次是下定决心,让观众再穿行一把岁月。观剧之初出现这种“错位感”,并不怪剧集,而在于它的播出时机,确实离《狂飙》太近了——哪怕同为涉案剧,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。
剧集开播之初,《他是谁》最吸引人的肯定还是主演张译。《狂飙》之后,张译再次扮演警察表现如何,角色有何差异……这些关注,都成了《他是谁》跃升平台热议话题前列的助力。表演团队群体给力也是该剧成功的一大原因。平心而论,《他是谁》表现出来的演员总体实力,与《狂飙》其实近乎齐平,或许所缺的,也就是高叶那么一个“反派大嫂”,还有作为爆笑燃点奉献出色表演的贾冰。《他是谁》的影像风格和悬疑气质,很容易被人误归入迷雾剧场,其实并不是。这大概是又一次观赏与作品间的“错位”。《他是谁》比迷雾剧场里的多数作品集数更长,因此剧情展开得更充分,影像程度也更接近常态的电视剧。
同期荧屏与《他是谁》构成对比的,是冯小刚执导、宋佳和王阳主演的《回响》。《回响》是如假包换的迷雾剧场产品。刚注意到这点时,难免让人小吃一惊。毕竟近三十年来以“贺岁/喜剧/年代/大片”这些标签为主打的冯小刚与近年才崛起的、主打悬疑的迷雾剧场,二者相距太远,有着类型上明显的错位感。冯小刚早年是靠电视剧走入观众视野的,且留有名作(《编辑部的故事》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《一地鸡毛》),成为专职电影导演和“贺岁片之父”,则是后来的事情。电影导演执导电视剧,属于“惊喜大礼包”。按前几年的情形,这几乎不可想象。这一重错位,来自近些年的观众接受心理。虽然就电视剧工业生产而言,顶级导演+顶级品牌,肯定是个商业优选项。《回响》想做的事更具错位性。可以说该剧主创和出品方“所谋乃大”——希望进一步拓展迷雾剧场的 “轻文艺”属性。剧集以案件悬疑为名义上的“主线”(实为剧情副线),以女刑警的情感和心理危机为名义上的“副线”(实为剧情主线),引领着习惯于案情迷雾的观众,走上一条探索中年婚恋与职场心理迷雾的道路。《回响》的错位尝试无疑是冒了风险的——以一己之力挑战类型观众的观剧趣味,这种举动显然过于理想化了,不太符合以往市场化的运作规律。可一旦成功,收益也是巨大的,将拓展迷雾剧场的类型范围与内涵。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,迷雾剧场当初不就成功在它的“悬疑剧专卖店”属性吗?从全剧剧情来看,《回响》似乎更适合放到“婚恋/家庭/伦理”这个类型里。如此,更容易被多年来习惯了“类型投喂”的观众所接受,网上的评分或许也会更高些。过去媒体都在评论票房对电影的残酷,其实收视率对于电视剧来讲,残酷度也不小。电影观众买了票进放映厅,看到半截想出来的未必没有,但多半还是心疼票钱坐在那里看完。电视剧可不是,观众发现不对胃口,立马就会更换频道或点击别的节目了。“类型为王”对于电视剧来讲,不一定是最合理的,但收视格局已成,“错位”还需慎重。
徐江 诗人,作家,文化批评家。生于1967年,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。现居天津。
图片:豆瓣
投稿请发送至邮箱:
zongyiweekly@163.com